1.4.2 数字政府
信息技术的革新改变了人们传统的工作、学习、生活和娱乐方式,同时对政府提供信息服务,公民参与政府民主决策的方式提出了挑战。利用信息技术改进政府工作及服务的效率,形成新的工作方式,这已成为各国政府所关心的问题。数字政府的出现便是其中之一。数字政府通常是指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业务数据化、数据业务化"为着力点,通过数据驱动重塑政务信息化管理架构、业务架构和组织架构,形成"用数据决策、数据服务、数据创新"的现代化治理模式。
1.数字新特征
2022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加强数字政府建设是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引领驱动数字经济发展和数字社会建设、营造良好数字生态、加快数字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的基础性和先导性工程,是创新政府治理理念和方式、形成数字治理新格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对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法治政府、廉洁政府和服务型政府意义重大。 数字政府既是"互联网+政务"深度发展的结果,也是大数据时代政府自觉转型升级的必然,其核心目的是以人为本,实施路径是共创、共享、共建、共赢的生态体系。同时数字政府也被赋予了新的特征,包括协同化、云端化、智能化、数据化、动态化等。
- ·协同化。协同化主要强调组织的互联互通,业务协同方面能实现一个跨层级、跨地域、跨部门、跨系统、跨业务的高效协同管理和服务。
- ·云端化。云平台是政府数字化最基本的技术要求,政务上云是促成各地各部门由分散建设向集群或集约式规划与建设的演化过程,是政府整体转型的必要条件。
- ·智能化。智能化治理是政府应对社会治理多元参与、治理环境越发复杂、治理内容多样化趋势的关键手段。
- ·数据化。数据化也是现阶段数字政府建设的重点,是建立在政务数据整合共享基础上的数字化的转型。
- · 动态化。动态化指数字政府是在数据驱动下动态发展和不断演进的过程。 数字政府建设的关键词主要包括:共享、互通和便利。
- ·共享。推动政务数据共享,推进政务服务事项集成化办理。数字政府,数据先行。数据共享是提升政务服务效能的重要抓手。
- ·互通。国家政务服务平台持续推动与各地区、各部门政务服务业务办理系统的全面对接融合,打破地域阻隔与部门壁垒,实现更大范围内的系统互联互通,有力推动了政务服务线上线下融合互通和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协同办理。
- ·便利。数字政府,利企便民。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根本目标是更好地服务企业和群众,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2.主要内容
《"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中提出打造协同高效的数字政府服务体系,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坚持整体集约建设数字政府,推动条块政务业务协同,加快政务数据开放共享和开发利用,深化推进"一网通办""跨省通办""一网统管",畅通参与政策制定的渠道,推动国家行政体系更加完善、政府作用更好发挥、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显著提升,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打造服务型政府。 数字政府从面向社会大众政务服务视角来看,主要内容重点体现在"一网通办""跨省通办""一网统管"。 1)一网通办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政务事项在一窗式办理的基础上,利用互联网技术将业务办理由实体大厅升级为网上大厅进行办理,各个政务部门的业务也只需要在同一个网上大厅即可办理,即"一网通办"的模式。群众可以少去甚至不去政务中心,通过网络即可将各类业务办理完成。2020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更多服务事项"一网通办",做到企业开办全程网上办理。"一网通办"是指打通不同政府部门的信息系统,群众只需操作一个办事系统就能办成不同领域的事项,解决办不完的手续、盖不完的章、跑不完的路这些"关键小事"。"一网通办"是依托于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通过规范网上办事标准,优化网上办事流程,搭建统一的互联网政务服务总门户,整合政府服务数据资源和完善配套制度等措施,推行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办理,推动企业和群众线上办事只登录一次即可全网通办。"一网通办"和一窗式服务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两者均采用受办分离的模式,一窗式服务是由工作人员填报信息,"一网通办"是由个人在网上自主填写申报信息,后续均由具体业务经办部门进行审核处理。"一网通办"模式是在一窗式服务的基础上,以互联网技术为手段,逐步将原先政务大厅中办理的业务迁移至网上办事大厅进行申报。 信息共享对于"一网通办"平台的建设有着重大的意义。建立自然人库、法人库、电子证照库等基础共享库和业务数据共享库,一方面能极大地简化基础信息的录入工作,原本需要线下提供的材料,现在通过信息共享就能获得,杜绝了信息录入的错误和数据的造假;另一方面在规范数据的前提下,能够实现业务条件的智能匹配和判断,自动完成业务办理的初审甚至是最终审批。以数据的自动比对来代替人工判断,通过数据的流转来代替纸质材料的传递,在最大程度上降低工作的错误率,能够极大地提高事项审批的效率,改善用户体验。信息共享也为"一网通办"带来了更大的可行性。通过数据的共享,减少了信息录入,降低了业务自主办理难度,通过数据的智能比对与校验,使得更多的业务能在网上实现办理。 "一网通办"是政务服务发展的一个阶段性目标,在各类信息共享的基础上,能进一步优化业务流程,提升政务服务水平,提高政务服务效率。它的实现需要各部门通力合作,梳理政务服务事项,优化整个业务流程,在原有各部门业务系统的基础上进行升级改造,打破部门间的壁垒,实现深度的分工合作。 2)跨省通办 "跨省通办"是一种政务服务模式。推进政务服务"跨省通办",是转变政府职能、提升政务服务能力的重要途径,是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促进要素自由流动的重要支撑,对于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具有重要作用。"跨省通办"从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入手,2021年底前基本实现高频政务服务事项"跨省通办",同步建立清单化管理制度和更新机制,逐步纳入其他办事事项,有效满足各类市场主体和广大人民群众异地办事需求。 "跨省通办"是申请人在办理地之外的省市提出事项申请或在本地提出办理其他省市事项的申请,办理模式通常可分为: - ·全程网办。全程网办指政务服务平台提供申请受理、审查决定、颁证送达等全流程、全环节网上服务,以及为申请人提供事项申报、进度查询、获取结果等全过程线上指导和辅导。
- ·代收代办。代收代办指在不改变各地区原有办理事权的基础上,通过"收办分离"打破事项办理属地限制,实现事项跨省市办理。
- ·多地联办。多地联办指由一地受理申请,"跨省通办"事项相关业务系统与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互联互通,申请材料和档案材料通过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共享,实现信息少填少报,对于确需纸质材料的通过邮件寄递至业务属地部门,申请人只需到一地即可办理完成跨省事项。 政务服务"跨省通办"不仅是政务服务方式的改变,更有助于实现政务服务流程的优化, 从而提高政府工作效能,激发社会活力,实现让利于民。从理念上讲,政务服务"跨省通办"是坚持以群众和企业需求为导向,推进政府自身的变革。从方法上讲,政务服务"跨省通办"体现了高效协同的方法路径。政务服务"跨省通办"涉及不同政府部门事权和支出责任的重新划分,需要健全不同部门、不同层级、不同地域之间协同配合机制,形成改革的合力。从手段上讲,政务服务"跨省通办"需要以数字化为技术支撑。新一代数字技术的发展为政务服务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手段和平台,也为政务服务"跨省通办"奠定了坚实基础。政务服务"跨省通办"的一个重要内涵就是要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手段,优化再造业务流程,强化业务协同,加强数据融合,促进条块联通和上下联动,提升政府治理能力。 3)一网统管 "一网统管"作为新型智慧城市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创新模式,自被提出后已经逐步在各地落地并发挥着重要作用。"一网统管"围绕城市治理水平的提升,主要针对各类民生诉求和城市事件,用实时在线数据和各类智能方法,及时、精准地发现问题、对接需求、研判形势、预防风险,在最低层级、最早时间以相对最小成本,解决最突出问题,取得最佳综合效应,实现线上线下协同高效处置一件事。 "一网统管"通常从城市治理突出问题出发,以城市事件为牵引,统筹管理网格,统一城市运行事项清单,构建多级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应用体系,推动城市管理、应急指挥、综合执法等领域的"一网统管",实现城市运行态势感知、关键指标检测、统一事件受理、智能调度指挥、联动协同处置、监督评价考核等全流程监管。 "一网统管"建设通常重点强调:
- · 一网。一网主要包括政务云、政务网和政务大数据中心等。
- · 一屏。一屏是指通过对多个部门的数据进行整合,将城市运行情况充分反映出来。
- · 联动。畅通各级指挥体系,为跨部门、跨区域、跨层级联勤联动、高效处置提供快速响应能力。
- · 预警。基于多维、海量、全息数据汇集,实现城市运行体征的全量、实时掌握和智能预警。
- · 创新。以管理需求带动智能化建设,以信息流、数据流推动业务流程全面优化和管理创新。
3.能力体系
随着数字政府发展的不断演进,2022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构建协同高效的政府数字化履职能力体系"发展目标。 - (1)强化经济运行大数据监测分析,提升经济调节能力。将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宏观调控决策、经济社会发展分析、投资监督管理、财政预算管理、数字经济治理等方面,全面提升政府经济调节数字化水平。
- (2)大力推行智慧监管,提升市场监管能力。充分运用数字技术支撑构建新型监管机制,加快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监管体系,实现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全领域监管,以有效监管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3)积极推动数字化治理模式创新,提升社会管理能力。推动社会治理模式从单向管理转向双向互动、从线下转向线上线下融合,着力提升矛盾纠纷化解、社会治安防控、公共安全保障、基层社会治理等领域数字化治理能力。
- (4)持续优化利企便民数字化服务,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持续优化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功能,全面提升公共服务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满足企业和群众多层次多样化服务需求,打造泛在可及的服务体系。
- (5)强化动态感知和立体防控,提升生态环境保护能力。全面推动生态环境保护数字化转型,提升生态环境承载力、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和资源利用科学性,更好支撑美丽中国建设,提升生态环保协同治理能力。
- (6)加快推进数字机关建设,提升政务运行效能。提升辅助决策能力。建立健全大数据辅助科学决策机制,统筹推进决策信息资源系统建设,充分汇聚整合多源数据资源,拓展动态监测、统计分析、趋势研判、效果评估、风险防控等应用场景,全面提升政府决策科学化水平。
- (7)推进公开平台智能集约发展,提升政务公开水平。优化政策信息数字化发布。完善政务公开信息化平台,建设分类分级、集中统一、共享共用、动态更新的政策文件库。加快构建以网上发布为主、其他发布渠道为辅的政策发布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