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2 架构分类
信息系统架构通常可分为物理架构与逻辑架构两种,物理架构是指不考虑系统各部分的实际工作与功能架构,只抽象地考察其硬件系统的空间分布情况。逻辑架构是指信息系统各种功能子系统的综合体。
1.物理架构
按照信息系统在空间上的拓扑关系,其物理架构一般分为集中式与分布式两大类。 1)集中式架构 集中式架构是指物理资源在空间上集中配置。早期的单机系统是最典型的集中式架构,它将软件、数据与主要外部设备集中在一套计算机系统之中。由分布在不同地点的多个用户通过终端共享资源组成的多用户系统,也属于集中式架构。 集中式架构的优点是资源集中,便于管理,资源利用率较高。但是随着系统规模的扩大,以及系统的日趋复杂,集中式架构的维护与管理越来越困难,常常也不利于调动用户在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感。此外,资源过于集中会造成系统的脆弱,一旦核心资源出现异常,容易使整个系统瘫痪。 2)分布式架构 随着数据库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分布式架构的信息系统开始产生,分布式系统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把不同地点的计算机硬件、软件、数据等资源联系在一起,实现不同地点的资源共享。各地的计算机系统既可以在网络系统的统一管理下工作,也可以脱离网络环境利用本地资源独立运作。由于分布式架构适应了现代组织管理发展的趋势,即组织架构朝着扁平化、网络化方向发展,分布式架构成为信息系统的主要模式。 分布式架构的主要特征是:可以根据应用需求来配置资源,提高信息系统对用户需求与外部环境变化的应变能力,系统扩展方便,安全性好,某个节点所出现的故障不会导致整个系统停止运作。然而由于资源分散,且又分属于各个子系统,系统管理的标准不易统一,协调困难,不利于对整个资源的规划与管理。 分布式架构又可分为一般分布式与客户端/服务器模式。一般分布式系统中的服务器只提供软件、计算与数据等服务,各计算机系统根据规定的权限存取服务器上的数据与程序文件。客户端/服务器架构中,网络上的计算机分为客户端与服务器两大类。服务器包括文件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打印服务器等;网络节点上的其他计算机系统则称为客户端。用户通过客户端向服务器提出服务请求,服务器根据请求向用户提供经过加工的信息。
2.逻辑架构
信息系统的逻辑架构是其功能综合体和概念性框架。由于信息系统种类繁多,规模不一,功能上存在较大差异,其逻辑架构也不尽相同。 对于一个生产组织的管理信息系统,从管理职能角度划分,包括采购、生产、销售、人力资源、财务等主要功能的信息管理子系统。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支持组织的各种功能子系统,使得每个子系统可以完成事务处理、操作管理、管理控制与战略规划等各个层次的功能。在每个子系统中可以有自己的专用文件,同时可以共享信息系统中各类数据,通过网络与数据等规范接口实现子系统之间的联系。与之相类似,每个子系统有各自的应用程序,也可以调用服务于各种功能的公共程序以及系统模型库中的模型等。
3.系统融合
从不同的角度,人们可对信息系统进行不同的分解。在信息系统研制和集成建设的过程中,最常见的方法是将信息系统按职能划分成一个个职能子系统,然后逐个研制、开发和建设。显然,即使每个子系统的性能均很好,并不能确保系统的优良性能,切不可忽视对整个系统的全盘考虑,尤其是对各个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应做充分的考虑。因此,在信息系统开发与集成建设中,强调各子系统之间的协调一致性和整体性。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在构造信息系统时注意对各种子系统进行统一规划,并对各子系统进行整体融合。常见的融合方式包括横向融合、纵向融合和纵横融合。
- (1)横向融合。横向融合是指将同一层次的各种职能与需求融合在一起,例如,将运行控制层的人事和工资子系统综合在一起,使基层业务处理一体化。
- (2)纵向融合。纵向融合是指把某种职能和需求的各个层次的业务组织在一起,这种融合沟通了上下级之间的联系,如组织分支机构会计系统和整体组织会计系统融合在一起,它们都有共同之处,能形成一体化的处理过程。
- (3)纵横融合。纵横融合是指主要是从信息模型和处理模型两个方面来进行综合,做到信息集中共享,程序尽量模块化,注意提取通用部分,建立系统公用数据体系和一体化的信息处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