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9.2 主要工具与技术

1.数据收集

适用于识别风险过程的数据收集技术主要包括头脑风暴、核对单、访谈等。

  • (1)头脑风暴。头脑风暴的目标是获取一份全面的项目风险来源的清单。通常由项目团队开展头脑风暴,同时邀请团队以外的多学科专家参与。可以采用自由或结构化的形式开展头脑风暴,在组织者的指引下产生各种创意。可以用风险类别(如风险分解结构)作为识别风险的框架。因为头脑风暴生成的创意并不成型,所以应该特别注意对头脑风暴识别的风险进行清晰描述。
  • (2)核对单。核对单是包括需要考虑的项目、行动或要点的清单。它常被用作提醒。基于从类似项目和其他信息来源积累的历史信息和知识来编制核对单。编制核对单,列出过去曾出现且可能与当前项目相关的具体项目风险,这是吸取已完成的类似项目的经验教训的有效方式。可基于已完成的项目来编制核对单,或者可采用特定行业的通用风险核对单。虽然核对单简单易用,但它不可能穷尽所有风险。所以,必须确保不要用核对单来取代所需的风险识别工作。同时,项目团队也应该注意考察未在核对单中列出的事项。此外,还应该不时地审查核对单,增加新信息,删除或存档过时信息。
  • (3)访谈。可通过对资深项目参与者、干系人和主题专家的访谈,来识别项目风险的来源。应该在信任和保密的环境下开展访谈,以获得真实可信、不带偏见的意见。

    2.数据分析

    适用于识别风险过程的数据分析技术主要包括根本原因分析、假设条件和制约因素分析、SWOT分析和文件分析等。
  • (1)根本原因分析。根本原因分析常用于发现导致问题的深层原因并制定预防措施。可以用问题陈述(如项目可能延误或超支)作为出发点,来探讨哪些威胁可能导致该问题,从而识别出相应的威胁。也可以用收益陈述(如提前交付或低于预算)作为出发点,来探讨哪些机会可能有利于实现该效益,从而识别出相应的机会。
  • (2)假设条件和制约因素分析。每个项目及其项目管理计划的构思和开发都基于一系列的假设条件,并受一系列制约因素的限制。这些假设条件和制约因素往往都已纳入范围基准和项目估算。开展假设条件和制约因素分析,来探索假设条件和制约因素的有效性,确定其中哪些会引发项目风险。从假设条件的不准确、不稳定、不一致或不完整,可以识别出威胁,通过清除或放松会影响项目或过程执行的制约因素,可以创造出机会。
  • (3)SWOT分析。这是对项目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简称SWOT)进行逐个检查。在识别风险时,它会将内部产生的风险包含在内,从而拓宽识别风险的范围。首先,关注项目、组织或一般业务领域,识别出组织的优势和劣势;然后,找出组织优势可能为项目带来的机会,组织劣势可能造成的威胁,还可以分析组织优势能在多大程度上克服威胁,组织劣势是否会妨碍机会的产生。
  • (4)文件分析。通过对项目文件的结构化审查,可以识别出一些风险。可供审查的文件主要包括计划、假设条件、制约因素、以往项目档案、合同、协议和技术文件。项目文件中的不确定性或模糊性,以及同一文件内部或不同文件之间的不一致,都可能是项目风险的提示信号。

results matching ""

    No results match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