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1 安全机制

安全机制包含基础设施安全、平台安全、数据安全、通信安全、应用安全、运行安全、管理安全、授权和审计安全、安全防范体系等。

  • (1)基础设施安全。基础设施安全主要包括机房安全、场地安全、设施安全、动力系统安全、灾难预防与恢复等。
  • (2)平台安全。平台安全主要包括操作系统漏洞检测与修复、网络基础设施漏洞检测与修复、通用基础应用程序漏洞检测与修复、网络安全产品部署等。
  • (3)数据安全。数据安全主要包括介质与载体安全保护、数据访问控制、数据完整性、数据可用性、数据监控和审计、数据存储与备份安全等。
  • (4)通信安全。通信安全主要包括通信线路和网络基础设施安全性测试与优化、安装网络加密设施、设置通信加密软件、设置身份鉴别机制、设置并测试安全通道、测试各项网络协议运行漏洞等。
  • (5)应用安全。应用安全主要包括业务软件的程序安全性测试(Bug分析)、业务交往的防抵赖测试、业务资源的访问控制验证测试、业务实体的身份鉴别检测、业务现场的备份与恢复机制检查,以及业务数据的唯一性与一致性及防冲突检测、业务数据的保密性测试、业务系统的可靠性测试、业务系统的可用性测试等。
  • (6)运行安全。运行安全主要包括应急处置机制和配套服务、网络系统安全性监测、网络安全产品运行监测、定期检查和评估、系统升级和补丁提供、跟踪最新安全漏洞及通报、灾难恢复机制与预防、系统改造管理、网络安全专业技术咨询服务等。
  • (7)管理安全。管理安全主要包括人员管理、培训管理、应用系统管理、软件管理、设备管理、文档管理、数据管理、操作管理、运行管理、机房管理等。
  • (8)授权和审计安全。授权安全是指以向用户和应用程序提供权限管理和授权服务为目标,主要负责向业务应用系统提供授权服务管理,提供用户身份到应用授权的映射功能,实现与实际应用处理模式相对应的、与具体应用系统开发和管理无关的访问控制机制。
  • (9)安全防范体系。组织安全防范体系的建立,就是使得组织具有较强的应急事件处理能力,其核心是实现组织信息安全资源的综合管理,即 EISRM (Enterprise Information Security Resource Management)。组织安全防范体系的建立可以更好地发挥以下6项能力,包括预警(Warn)、保护(Protect)、检测(Detect)、反应(Response)、恢复(Recover)和反击(Counter-attack),即综合的WPDRRC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组织可以结合WPDRRC能力模型,从人员、技术、政策(包括法律、法规、制度、管理)三大要素来构成宏观的信息网络安全保障体系结构的框架,主要包括组织机构的建立、人员的配备、管理制度的制定、安全流程的明确等,并切实做好物理安全管理、中心机房管理、主机安全管理、数据库安全管理、网络安全管理、网络终端管理、软件安全管理、授权和访问控制管理、审计和追踪管理,确保日常和异常情况下的信息安全工作持续、有序地开展。

results matching ""

    No results matching ""